让农业文化遗产“活”起来
彩神代理最高邀请码【q】【—7729796—】【邀情码】【——15000001——】【——ehc68.com】青海持续大范围降雨多地启动防汛四级响应
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突破20%347746
四川广安: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704202

张家口市怀来县行政审批局实行“虚拟审批”助推工程建设项目加速落地323762
欢聚举杯清醒把握共饮须尽安保义务436504
水滴筹该如何面对“道德拐点”512088

【文旅快評】
魚兒在稻田里覓食,稻子在魚類的滋養下生長,秋收時,稻香魚肥。在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浙江青田,有1300多年歷史的稻魚共生系統創造了“一畝田、百斤魚、千斤糧、萬元錢”的價值。近日,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這里召開,我國豐富多彩的農業文化遺產吸引了世界目光,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引起共鳴。
在6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,我國以18個項目位居第一,有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等水土資源利用類、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等林茶果類、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等農牧復合發展類等。與其他遺產不同,農業文化遺產使用至今,是當地居民的生產方式和主要經濟來源,并衍生出各具特色的飲食、技藝與民俗文化等。
作為活態的復合型遺產,農業文化遺產具有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生態、科技等多方面價值。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,要結合現代化手段進行升級改進,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,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等,增強綜合效益,使其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,真正“活”起來。
產業“活”起來,農業文化遺產才更有生機。千百年來,遺產地居民因地制宜創造了獨特的農業系統,用有限的耕地養活了更多的人口。如今,一些遺產地利用現代育種、耕作、管理、經營等技術和理念,延長產業鏈,提高附加值,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產業興旺,農民富裕,古老遺產煥發新活力。
江蘇興化創建垛田特色農產品綠色生產示范區,采取公司化運營,成立合作社,推廣有機肥,種植龍香芋、香蔥等特色農產品,訂單生產、網上銷售,帶動全產業鏈發展;浙江湖州南潯依托?;~塘系統,建立特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,并開展“魚文化節”和系列研學活動,拉長魚桑文化旅游產業鏈,帶動就業和土特產銷售;云南紅河用活用好哈尼梯田品牌,將休閑度假、養生養老和農耕體驗打造成富民產業,農民用梯田、房屋等入股村集體旅游公司拿分紅,開農家餐館和民宿,在家門口掙錢。
文化“活”起來,農業文化遺產才更具魅力。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,多姿多彩的民間風俗、少數民族文化也與農業文化遺產相伴而生。通過建展館、搞節慶、做文創、開展農耕研學等形式,充分展現農業文化遺產背后的文化內涵,吸引更多人了解農耕文明,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。
稻作梯田系統孕育了苗、瑤、壯、哈尼等多彩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,哈尼四季生產調、侗族大歌在大山里傳唱,吸引著八方游客;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等3處茶類遺產,種茶制茶歷史悠久,衍生出風格獨特的茶道、茶藝、茶俗等,讓中國茶香飄世界;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,逐水草而居、食肉飲酪、騎馬射箭的傳統游牧生產生活方式別具特色,阿日奔蘇木婚禮、蒙古族勒勒車制作技藝、蒙古汗廷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不衰。
生態“活”起來,農業文化遺產才更可持續。我國諸多農業文化遺產,本身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典范,具備生物多樣性保護、水土保持、水源涵養、調節小氣候等生態功能。在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過程中,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,堅持綠色發展、守好綠水青山。
河北涉縣地處太行山腹地,山高坡陡、石厚土薄、十年九旱。當地百姓鑿石壘堰、集雨蓄水,創造了旱作石堰梯田系統,采用椒糧間作、輪作倒茬,種出了優質花椒、核桃、小米、玉米、大豆,也留下了壯麗的梯田景觀。而今,這里通了高速路,農產品賣出去,游客走進來。當地還設立“農民種子銀行”,保存傳統農作物品種上百個,推動復耕撂荒梯田千余畝,為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巖山區打造了生態循環可持續農業的樣板。
在發掘中保護、在利用中傳承。我國農業文化遺產正在“活”起來,產業旺、文化興、生態優、農民富,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全面助推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。
(作者:張 帆)